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(記者 張素)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于1955年6月1日,被譽為中國科技創(chuàng)新的“火車頭”。恰逢一甲子,記者以數(shù)字梳理其現(xiàn)狀及歷史貢獻。
1200——先后有1200余名中國籍的優(yōu)秀科學家榮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(1994年“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”改稱為“中國科學院院士”),其中包括21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、19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。
724與70——截至2015年5月31日,中科院院士724位、外籍院士70位。根據(jù)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》,外籍院士是指“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(yè)做出重要貢獻,在國際上具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外國籍學者、專家”,首批外籍院士產(chǎn)生于1994年6月舉行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。
53.7與87.5——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修改了《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》。2015年院士增選工作正在進行,被推薦人選的平均年齡為53.7歲,60歲及以下的被推薦人選占87.5%,候選人年齡分布趨于合理。本次增選還成立了化學生物學、能源科學、環(huán)境科學、信息與數(shù)學密碼等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小組,主席團決定增加5個名額用于支持新興和交叉學科。
6——中科院現(xiàn)設數(shù)學物理學部、化學部、生命科學和醫(yī)學學部、地學部、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等6個學部?;I備建立之初,曾是物理學數(shù)學化學部、技術科學部、生物學地學部、哲學社會科學部,1977年在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。
30——學部曾兩度提出“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”的建議。1994年6月,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,這是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和咨詢性學術機構。30位中科院院士經(jīng)學部主席團推薦后被選聘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。
200——截至2014年9月,中科院學部共完成200余份咨詢報告,編印并向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報送了200余份《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》。從2003年開始,學部組織全體院士積極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(fā)展規(guī)劃研究制定和咨詢工作,尤為關注“三農(nóng)”、能源、防災減災、基礎研究等。
600——包括全體學部委員在內的600多位科學家,參與編制了《1956—1967年科學技術發(fā)展遠景規(guī)劃》,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科學事業(yè)長期發(fā)展計劃,孕育出原子彈、氫彈、東方紅一號、第一根單晶硅等重大成果。1986年3月,基于學部委員的建議,國務院責成數(shù)百位專家制定《國家高技術研究發(fā)展計劃綱要》(即“863計劃”),撥出百億元(人民幣,下同)??罡吨T實施。
3000萬與1.72億——1981年第四次學部委員大會期間,89位學部委員聯(lián)名建議國家專門撥出經(jīng)費,資助面向全國的基礎性研究工作。該建議很快得到國務院批準,撥出???000萬元。中科院各學部組織同行專家評議科學基金申請項目,在4年間共資助4400多個課題、總金額1.72億元,直至1986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