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憶起曾經艱苦的歲月,付發(fā)喜老人難以忘懷補鍋時的場面。時間雖然過去了很久,但是曾經補了又補的鍋一直被他珍藏。
商洛日報 - 商洛之窗訊(文/圖 記者 王 濤)編者按:時光的齒輪不停的運轉,歷史的步伐不斷地向前。這些,都是自然規(guī)律。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、科技的進步,總有些新東西要進入我們的生活,也總有些舊事物走到了盡頭,必將走進歷史的塵埃。而我們每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(yè),也很可能在未來某天消失,成為歷史的印記。鄉(xiāng)村老手藝,蘊涵著文明的累積和嬗遞。與其說是文化的使命創(chuàng)造了手藝,倒不如說是手藝保留了文化的余脈。人們常常懷念過去的職業(yè),這是一種必然的心理和情緒。木匠、補鍋匠、貨郎匠、劁豬匠、裁縫、修鋼筆、接生婆……每一個職業(yè),不管是正在消失或是歷久彌新,他們走街串巷的聲音讓每一絲鄉(xiāng)愁更為濃郁。盤點即將消失的職業(yè),一方面告誡每一個職場中人,應著眼于未來,去思考自己的人生、自己的職業(yè),在適當?shù)臅r機做出最為恰當?shù)倪x擇。另一方面,也告訴職場中人,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思維,不要坐吃山空。本報從今日起特開設《尋找鄉(xiāng)村老手藝》專欄,我們一起去尋找那些久遠的記憶。
過去,在我市農村,一年有好幾撥補鍋匠,他們總像潮水一樣,這一撥走了,那一撥又來了。哪一撥補鍋匠來村子都沒有落過空。村子里的人家總有用壞的東西,不是打壞的瓷盆,就是鏟壞的鐵鍋、燒壞的銻鍋等等,他們每次來村莊總是滿載而歸。
鄉(xiāng)村交響曲
“補鍋啰——”補鍋匠吆喝補鍋的聲音抑揚頓挫。幾分鐘的時間,補鍋匠的聲音就傳遍了村莊的各個角落。
家在丹鳳縣商鎮(zhèn)街道的付發(fā)喜老人今年60多歲了,他見證了補鍋這個行業(yè)的風光和退出時的落寞?;貞浧鹧a鍋的經歷,老人娓娓道來:夏天的午后往往是補鍋匠來得最勤的時候。補鍋匠肩上挑著一副擔子,一頭裝著爐子和風箱,另一頭裝著焦炭和補鍋的工具。工具很多,什么小木凳、銼子、鉗子、鏍絲、鉚釘、銅線、鐵錘,還有剪成不同形狀的鐵皮和鋁片。有時候補鍋匠一個人來,有時候補鍋匠帶著一個徒弟來,帶徒弟的補鍋匠就相對輕松一些,和徒弟輪流挑擔子,補鍋的時候也有人幫忙打打下手,拉拉風箱啊,敲敲鐵鍋上的煙灰啊什么的,而補鍋的師傅則坐在一邊指指點點。
或許是那些走南闖北的手藝人怪聲怪調的吆喝,也或許是因為那些是手藝人給村子帶來了新鮮氣息和新奇的東西,總之,那些手藝人每每來到村里,這些從未見過大世面的村民既興奮又激動。補鍋匠的吆喝聲音,說話的動作、語氣,乃至怪聲怪調的口音,都成了孩子模仿的內容。特別是女人們,聽到補鍋匠的吆喝后趕緊從旮旯角落里找出要修修補補的東西:缺邊的土碗、漏水的銻鍋、脫瓷的飯盆、裂縫的鋁瓢、壞掉的雨傘……
很“牛”的職業(yè)
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物資缺乏。鄉(xiāng)下人居家過日子,講究“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”,因此,哪怕是一只摔壞的土碗,也是舍不得丟掉的,也要留著修修補補再用。
說話間,付發(fā)喜老人走進了一間廢棄的老屋,拿出了以前修補過的鍋,有平底的、做飯的、給豬熱食的大鐵鍋,種類五花八門。他告訴記者,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,各家各戶的經濟條件都不太好。所以家里面的東西都要重復利用,壞了不能扔,得請人來補。那個時候一口鐵鍋好幾塊錢,鍋燒壞了,裂縫了,就放在一邊等補鍋匠來的時候修一修,補一補,常常是補了又補,疤上重疤。實在不能再修補了,人們才將這只鐵鍋當作廢鐵賣給廢品站。那個時候的補鍋匠稱得上是很“牛”的職業(yè)了,憑著一身好的補鍋技藝穿行在大街小巷,鄉(xiāng)村小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