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社論
“功能分類”下的預算,多簡單粗略,即便有財務知識的專業(yè)人士,也難以看得懂。“經濟分類”預算往往詳盡明了,也正因此,它被財政專家稱為“民眾看得懂的數(shù)據(jù)”。
4月17日,2015年中央部門預算公開大幕全面拉開,超過90個中央部門再次曬出自己的賬本。從預算的公開情況看,各部門的“三公”經費基本都呈繼續(xù)壓縮之勢,如國務院辦公廳“三公”經費預算比去年下降8.46%,其中公務接待費用更縮減超4成;國稅局“三公”經費預算數(shù)降16.19%,公車費用降20.09%。
“三公”數(shù)字減少,只是這次預算公開的一個看點。作為新預算法實施后部門預算公開的“首秀”,它還有一些其他形式上的變化,例如,許多部門的預算公開增加了“情況說明”,國家發(fā)改委在國有資產占用使用情況說明中就稱,截至2014年6月1日,共有車輛214輛,部級領導干部用車54輛、一般公務用車158輛、其他用車2輛。這樣的說明,讓公開的信息更豐富,更便于公眾的理解。
此外,此次預算公開的最大變化在于,各部門的預算草案除了按功能分類編列外,還進一步細化到按經濟分類科目編報。所謂“功能分類”,就是根據(jù)政府“做了什么事”對支出進行分類,這樣的分類比較概括,如包括教育事業(yè)費、外交支出、國防支出等等。而“經濟分類”,則是說明政府“怎么去做”,每一筆錢具體是怎么花出去的,包括工資福利、商品服務購買、基建支出等等?!肮δ芊诸悺毕碌念A算,多簡單粗略,即便有財務知識的專業(yè)人士,也難以看得懂。經濟分類預算往往詳盡明了,也正因此,它被財政專家稱為“民眾看得懂的數(shù)據(jù)”。
但這些“看得懂”的預算數(shù)據(jù)公開,并非易事。大多數(shù)政府部門都習慣以“功能分類”公開預算,經濟分類預算往往只留作內部參閱。此次,中央部門的預算公開打破了以往慣例,讓預算公開朝前邁進一大步。
以2014年國辦公開的支出預算為例,當時只列明政府辦公廳(室)及相關機構事務、行政運行、一般行政管理事務、行政事業(yè)單位離退休等花費。這樣籠統(tǒng)的歸類,讓人很難看得明白。但是今年以“經濟分類”后,包括人員基本工資、津貼補貼、辦公費、電費、郵電費、取暖費、物業(yè)管理費、差旅費、維修(護)費、公車運行維護費、離休費、退休費、購房補貼等30種花費的金額全部赫然在列。這樣的公開,基本讓公眾對該部門在各個方面的花費,了解得一清二楚。在此基礎上,通過橫向或縱向比較,哪些預算花得合情合理,哪些花費有疑點,很容易得出判斷。
通過經濟分類,固然更好地保障了民眾對于預算的知情權,但目前公開的一些細節(jié)并非沒有提升空間。例如,去年中央部門預算公開中,“其他支出”占比過大的問題,今年依然存在。如國家發(fā)改委商品和服務支出12591萬元中,“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”有1443萬。這一其他支出超過總支出的10%,而該部門公布的一些項目小到幾萬十幾萬都寫得一清二楚,幾百上千萬的其他支出到底花在哪里,理當作出細化。預算公開,留給民眾的問號越少,越能實現(xiàn)公開的社會價值,讓民眾監(jiān)督權得以實現(xiàn)。